在现代企业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的实施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合理梳理业务流与数据流的关系,PLM系统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支持企业的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所有的环节,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企业的主数据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涵盖了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多个角度。为了确认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企业应遵循“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这样,数据的源头及其流转路径必须在线下进行详细梳理,确保在信息化系统中能够高效维护和共享。
以PLM为中心的企业主要数据关系图展示了数据流的有效流转是信息化系统成功的保障。在实施PLM的初期,企业应深入探讨现存业务流程及未来愿景,确保实施顾问能够全方面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方案,为后续实施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动态数据是指随着产品研发不断新增的数据,例如物料清单(BOM)及与之相关的设计文件、工艺路线等。这一些数据通常在PLM系统中维护,并共享至后续的ERP、MES等系统。
相对静态数据包括物料主数据、制造资源和工艺资源等。这一些数据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期进行梳理,作为系统的初始数据批量维护进入系统,后续只需少量动态增加。相对静态数据的维护方式取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可能在ERP中维护,也可能迁移至PLM系统中。
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PLM、ERP和MES三者之间的协同至关重要。以下是围绕PLM系统来进行数据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BOM在企业的各个阶段(如销售订单确认、研发、生产执行等)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在PLM中,物料数据的维护能够最终靠共享PLM中的物料数据来避免重复维护。物料主数据大体上分为制造件和采购件,保证物料编码的准确性是后续生产、采购等活动的基础。
工艺路线包含了结构化的信息数据组织模式,包括物料、工序、车间、设备等信息。在PLM系统中,工艺路线的管理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支持生产的全部过程,确保各项工序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PLM系统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实现数据流转和管理的核心。通过合理规划数据流转及维护系统,企业能够提升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尽管每个企业的需求可能不一样,但在实施PLM时,确保数据流转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